在上海某家大用户的控制站内,一位工作人员点开用电负荷管理终端管理软件,实时和历史的用电数据跃然于屏幕上。随后,他又点击电力消耗类型进行查看,发现这个月用在照明上的电力消耗高了不少。将该数据反馈到管理层后,这家单位随即对大楼的照明规定进行了调整……这个场景可不是美国科幻电影中出现的一幕,而是不久的将来在上海会实现的场景。
“试点工作的一个亮点,便是探索电力削减负荷指标市场化调剂交易,也就是允许部分大用户对削减的负荷指标进行自由交易,在夏季用电高峰季节,实施主动需求响应。”上海市电力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。
具体来说,原先的手段是限定了负荷指标的总数、分担的客户数及每家客户承担的负荷,按照事前约定“众人来挑担”,产生“团购”效应。而需求响应实施后,只限定了负荷指标的总数和分担客户的范围,每家客户承担多少降负荷指标,由客户按照自己的能力和意愿“能者多挑担”。换句话讲,有些大客户可以“认购”相对多的负荷指标,这样就可以为其他大客户分担指标。
在实行电力需求侧管理综合试点工作以后,哪些客户让负荷、让多少负荷,都会用经济补偿等措施促使用户自愿选择,从“众人来挑担”的团购到“能者多挑担”的认购,全新管理思维下的用电负荷管理系统逐步完成了从“以行政手段为主”向“以经济、技术手段为主”的进化。
“参加需求响应试点工作,不仅能保证我们这座城市的电网安全,还能适当给予企业经济补偿,我们当然乐意加入。”一些大企业负责人对将要开展的需求响应试点工作评价道。